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江苏格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

         南京市栖霞区和燕路508号

                              (办公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新港高新技术

开发区沿江西路             (厂区)

电话:025-86533333

         13951661111

传真:025-85355555 


行业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2019年环境事件盘点
点击次数:3145  更新时间:2019-12-28  【打印此页】  【关闭

记者 | 陈佳靖

编辑 | 黄月


12月15日,持续两周的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5)在加时40小时后,终于在马德里落下帷幕。

随着全球变暖和生态环境的加速恶化,这场大会寄托着所有环保人士的期待。然而,谈判的结果再次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会议最终通过的《智利-马德里气候行动时刻》被诟病为“史上最弱文本”,而作为此次谈判核心议题的碳市场准则几乎毫无产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Twitter上难掩失望的心情:“国际社会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机会,没能在‘减缓’‘适应’‘资金’等议题上展现更大的抱负。”但他依然坚持要敦促各国实现《巴黎协议》的目标: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指总释放碳量为0,亦即排放多少碳就做多少抵消措施来达到平衡)且气温升高不超过1.5°C。

此前,《牛津词典》刚刚将“气候紧急状态”(climate emergency)列为2019年年度词汇,用来“反映过去一年的社会风气、情绪或关注点,并可能具有持久的文化意义”。根据牛津语料库收集的数据,自2018年以来,“气候紧急状态”(而不是“气候变化”)一词的使用增加了100倍,可见人们围绕气候的语言出现明显升级。与此呼应的是,《柯林斯词典》选出的2019年年度词汇是“气候罢工”(climate strike),这也是今年在全球各地上演的真实情况——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从坐在屏幕后面观看和讨论环保议题,转变为走上街头,参与更加实际的抗议行动。

今年走红的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得知COP25的谈判结果后,也在社交网络上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科学已经讲得很清楚,但科学正被无视。”不过,多数网友没有留意她的警告,反而对她乘坐德国高铁时发布的一张照片津津乐道。在照片中,桑伯格坐在车厢通道口的地面上,身边放着一堆行李。由于原班列车临时取消,她在更换到新列车后有一段路程没有座位,便暂时坐在地上休息,这一幕被网友质疑为她故意不坐座位,利用摆拍讨好大众。尽管事后证明这是一场乌龙事件——桑伯格发推特的本意是表达对很多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欣慰,而非牢骚。但大众的反应无疑体现出了对环保问题两极分化的态度:一些人相信危机迫在眉睫,另一些人对真正的问题无动于衷,而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提出问题的小女孩身上。

"乘坐满员的火车穿越德国,我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桑伯格在Twitter上写道。

那么,我们的生态环境究竟如何?环保主义者们的呼声有意义吗?为什么人们必须现在就开始行动?让我们来看看2019年的环境事实。在本篇盘点中,我们将回顾2019年以来全球生态环境方面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集中在气候变化、物种多样性保护、山林大火、工业肉类的生产与消费、海洋环境五个方面。

其中,由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是所有问题的核心,它的直接影响是极地地区的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是最先受到影响的地方,同时,气候变化还将加剧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此外,今年涌现的一系列全球气候行动及其关键人物格蕾塔·桑伯格引发的争议也值得一提。我们将结合COP25探讨为何国际社会在气候治理的合作上举步维艰。

其次,在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我们特别关注两份国际权威报告。一份是联合国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另一份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我们还将提到以保护物种多样性作为出发点的环保组织“反抗灭绝”在今年的抗议行动。

山林大火是另一个在今年尤其突出的自然灾害现象。在第三部分,我们将梳理全球几起重大的火灾事件,它们分别位于北极圈、亚马逊雨林地区、美国加州及澳大利亚东海岸。这些地区每年都会经历季节性的大火,但今年却呈现出更强的态势,其中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有待考察。值得一提的是,亚马逊大火曾引发人们对巴西当地农业及畜牧业的争议,我们将借此进一步探讨肉类的现代化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人们在食品过剩时代的肉类消费问题。今年,关于“人造肉”的讨论也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它能否在未来打开更大的市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最后我们将讨论目前影响海洋环境面临的最严重的塑料污染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出现“微塑料”之后,这一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它和其他人为造成的污染一样,正在反过来侵袭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健康。

1、气候变化

关键词:格陵兰岛冰盖融化、图瓦卢计划修建“人工岛”、威尼斯水灾、瑞典环保少女发言引争议、COP25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因地处北极圈内,全岛终年严寒,超过80%的土地被冰盖覆盖,一些地方的冰盖厚度可达2到3千米。这些巨型冰盖如果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会上升大约7米——那将是比任何一部科幻电影都要惊心动魄的画面。

事实上,我们离这样的末日景象并不遥远。仅仅在2019年夏天,格陵兰岛的冰盖厚度就减少了9米之多;在融化最严重的一天里,它流失了125亿吨冰。《自然》杂志日前发表的一项气候变化研究显示,自1992年以来,格陵兰岛的冰量已减少3.8万亿吨,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10.6毫米。更令人震惊的是,如今冰川融化的速度比20世纪90年代快了7倍。研究人员称,气温上升导致的地表融化和海洋温度上升引发的冰川运动增加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而沿海地区必将面临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洪水威胁。一个更准确的说法是:全球海平面每上升1厘米,就有600万人受到波及。

格陵兰岛的冰层正在以比20世纪90年代快7倍的速度消融

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图瓦卢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今年10月,其总理纳塔诺因担心国土在未来被海水吞噬,计划用填海的方式建设“人工岛”,以保证当地居民的生存。另外,有科学家指出,大部分土地损失将发生在重要的粮食种植区,比如尼罗河三角洲等。如果海平面上升过高,孟加拉国大片地区将很难继续居住,包括上海、伦敦和纽约在内的一些全球主要城市也将受到威胁。从中国今年发布的《中国海平面公报》可以看出,这种说法并非危言耸听。1980-2018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

除了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洪水之外,气候变化也使得极端天气事件变得越来越频繁。今年11月中旬,意大利威尼斯遭遇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海潮侵袭,一周内水位三次超过1.5米,80%以上的地方被淹,损失惨重。威尼斯是一座由100多个岛屿组成的泻湖城,由于海拔较低,地基松散,本身就极易遭到洪水威胁。但BBC报道指出,这次罕见的水灾是由一系列综合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涨潮以及来自亚得里亚海强劲的西风所形成的气象风暴, 这些都与近年来加剧的气候变化有关。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显示,2019年1月至6月期间新增境内流离失所者1000多万名,其中700万人因灾害事件导致,这些灾害包括非洲东南部的气旋“伊代”、南亚的气旋“法尼”、加勒比地区的飓风“多利安”,以及伊朗、菲律宾和埃塞俄比亚等地的洪水。

今年11月威尼斯水灾期间,一名男子穿过被水淹没的圣马克广场

截至2019年,人类活动产生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异常高温、冰层退缩以及创纪录海平面升高等情况已持续了数十年。这些温室气体大部分是人们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时排放的二氧化碳。尽管各国根据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2009年的《哥本哈根协定》和2015年的《巴黎协定》做出了相关的减排承诺,但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量还在继续增加。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时期高约1.1摄氏度。考虑到《巴黎协定》规定“在本世纪内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将全球升温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人类可以扭转局面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难理解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桑伯格出席今年9月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时近乎崩溃的情绪。在演讲中,她严厉斥责各国政府消极应对气候危机,以空洞的承诺夺走了青年一代的梦想和童年。特别是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和主要气候污染国之一的美国,本应在《巴黎协议》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却在特朗普上台后的2017年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并重启化石燃料开采计划。今年正是美国退出程序正式启动之时,特朗普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这项环保计划的不满,将其视为“不公平的经济负担”。

格蕾塔·桑伯格当选《时代》杂志2019年度人物

桑伯格的发言得到了各国青年的热烈响应,但公众对于桑伯格的环保理念并非一致认同。有人认为,桑伯格的言论缺乏科学依据,甚至有可能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以遏制碳排放为由,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进行操控的手段。俄罗斯总统普京则指出,她忽视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和复杂性,对于许多欠发达国家而言,落实环保行动的代价太过高昂。但事实上,从《京都议定书》以来,所有国际间气候谈判一直是在“双轨”的基调下进行的,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要承担“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多数中国网友对桑伯格的反感在于她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计划,只是在夸夸其谈。但对于一个年仅16岁的女孩而言,这种指责并不公正。此外,桑伯格的提议并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如上文所述,许多科学家早已在各种研究中指出了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桑伯格呼吁的只是让人们倾听科学家的发现。

从环保的角度看,桑伯格在2019年掀起的“桑伯格效应”正是对“说”即是“做”的绝佳体现。3月15日,在全球125个国家的300多个城市,有超过140万学生参与了由桑伯格发起的一项名为“周五为未来”(Friday for Future)的气候运动。据环保组织“350.org”统计,这是有史以来全球气候行动规模最大的一天。这项活动缘起自桑伯格在2018年8月开始的静坐抗议。当时,为抗议瑞典政府在气候危机面前行动不力,桑伯格每周五都会去瑞典议会门前静坐,直到瑞典政府拿出解决方案。在随后一年内,该活动在全世界的青年群体中传播开来,并进一步带动了其他环保行动的发生。例如,英国的环保组织“反抗灭绝”(Extinction Rebellion)就是其中之一,在今年联合国气候大会进行时,该组织曾在会场前的一个路口倾倒大量马粪,表达对本次会议成效甚微的态度。

“反抗灭绝”在马德里举行的COP25气候谈判会场外倾倒马粪

那么,在共同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问题上,各国领导人究竟为何迟迟不肯推进?

从COP25的结果来看,目前最大的分歧聚焦在《巴黎协议》第六条,也就是国际碳市场机制的确立。这里更多涉及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如何监测和计算各国的自主减排成果、如何避免“双重核算”破坏交易公平等。一位长期跟踪气候谈判的非政府组织观察员曾对界面新闻解释道,“除非各方非常灵活,政治意愿非常强烈,还特别懂技术,并且大会上出现很强的政治领导力,否则真的很难谈成。”

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的退出计划可能真的实现,其他成员国不得不在2020年后执行更具雄心的减排方案才有望达成《巴黎协议》的目标,在这一点上,碳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和位居第三的欧盟承压最大。与此同时,发达国家需在金融、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支持,否则后者无法同时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目前,已有114个国家表示他们打算在2020年提交强化后的气候行动计划,但这114个国家多为排放小国。中国、印度、巴西等国暂未作出公开承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欧盟在谈判中显示出相当大的魄力,不仅在会议期间出台了《绿色新政》,还承诺在明年3月出台第一部《欧洲气候法》,致力于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事实上,在11月中旬,欧洲投资银行(EIB)就宣布将在两年内逐步从化石能源投资中撤离,并从2021年底开始完全终止对一切化石燃料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从种种举措来看,欧盟正在努力实现经济的脱碳转型,试图加强在绿色经济上的领导力。

2020年,各国能否在新一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按计划提交加强的气候行动计划仍是一个未知数,但继续拖延下去,人类极有可能会错失改变命运的机会。正如联合国环境署强调的,我们急需弥合“承诺实现的减排水平”与“为防止气候变化达到危险水平而必须达到的减排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仰赖于每个政府、企业、家庭以及个人的行动。

2、物种多样性保护

关键词:全球物种评估报告发布、IUCN红色名录突破10万物种关口、“反抗灭绝”的非暴力干扰活动

在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今年全球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今年5月,联合国发布了针对地球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一份全球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人类活动“目前威胁到的物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在全球800万物种中,大约有100万“已经面临灭绝,许多十年之内就会消失,除非采取行动以减轻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这些变化主要由五大人为因素导致:土地和海洋使用的变化、生物体的直接开发、气候变化、污染和外来物种的入侵。

截至2016年,在用于粮食和农业的6190种驯化哺乳动物中,有559种已经灭绝;农作物及农作物野生近缘种也在急速减少。在污染问题上,海洋污染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自1980年以来,海洋塑料污染增加了十倍,影响了至少267个物种,其中包括86%的海龟、44%的海鸟和43%的海洋哺乳动物。报告特别指出,尽管现在大多数地区居民获得的食物、能源和材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这是以自然界未来的贡献能力为代价的。今天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已经对人类的长期福祉造成威胁。

另一方面,非法走私、盗猎和贩卖动物及动物制品也为物种多样性带来威胁。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共查获包括大象、犀牛角、穿山甲等濒危物种及其制品总重量超过500吨。其中,仅穿山甲鳞片就有23吨多,这意味着近5万只穿山甲惨遭毒手。尽管中国已于2007年禁止一切野外猎捕穿山甲活动,并从2018年10月起全面禁止商业性进口穿山甲及其制品,但有专家指出,由于栖息地破坏、历史上盗猎现象严重等因素,中国中华穿山甲数量出现明显下降,目前野外已很难再看到穿山甲实体。

因栖息地破坏和非法盗猎猖獗,中华穿山甲已所剩无几

一个好消息是,专门用于评估濒危物种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红色名录)在今年突破了100,000个物种的壁垒;截至12月,这份名录已纳入112,432个物种,其中30,178种濒临灭绝。最新报告显示,尽管研究人员目睹了73个物种的严重减少,但他们也发现,保护工作使关岛秧鸡、长尾小鹦鹉、佩德南乳鱼等10个物种摆脱了“极度濒危”的状况,这说明人类仍有机会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IUCN红色名录取得的成果也为我们提供了气候变化的证据。名录显示,气候变化正在通过改变栖息地和增加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和频率来影响物种,同时,气候变化还加剧了外来入侵物种的威胁。然而,在过去的一年中,国际上的相关解决方案迟迟没有进展,这也招致了民众越来越激烈的抗议。在英国,最引人注目的一场运动发生在今年4月,上万民众在伦敦街头参加了“反抗灭绝”(Extinction Rebellion)活动,通过扰乱公共秩序要求政府对不断升级的生态危机采取行动,最终,上千名示威人员因阻碍道路被警方拘留。10月,该组织再次启动全球范围的示威活动,并在随后两周造成伦敦、柏林、悉尼、惠灵顿等多地交通瘫痪。

今年4月,“反抗灭绝”在伦敦发起大规模干扰活动

自2018年在英国成立后,“反抗灭绝”已在近一年内发展成一个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国际组织,其标志符号是一个沙漏,意思是许多物种正濒临灭绝,而拯救它们的时间十分紧迫。他们要求参与者发挥想象和创意制造“非暴力的大规模干扰活动”——如人们所见,可能是化浓妆穿戏服示威游行,可能是假扮成被杀害的样子横卧在街上,也可能是用胶水把自己的双手粘在政府机构门口——总之要设法让警察逮捕自己和同伴,而且越多越好。

有批评者认为“反抗灭绝”过于激进,不过,这些运动确实促使英国议会和许多其他政治机构宣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这正是该组织诉求中的第一条。正如“反抗灭绝”的发起人之一Roger Hallam所言,当写建议信、发电邮、游行等传统申诉方式都无效时,大规模被捕可能是唯一能引起政府重视的方式。值得庆幸的是,在刚刚闭幕的COP25中,各国首次确认将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对于环保人士而言,让气候和生态危机在短时间内被提上政治议程只是全球行动的第一步,但也可能是最关键的一步。

3、山林大火

关键词:北极圈起火、巴西亚马逊雨林大火、澳大利亚山火、美国加州山火

如果说气温的上升和物种的锐减尚不足以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那么今年下半年来遍布世界各地的火灾则让一些人的侥幸心理开始动摇。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

,今年6月,北极圈内接连发生100多起山火,其中格陵兰、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情况尤其严重,连卫星影象都清晰可见北极被浓烟笼罩。仅在6月,山火产生的二氧化碳就已达到5000万公吨。在这个世界最寒冷的地带,碳主要被储存在永久冻土层中。专家表示,北极永久冻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其碳含量约为1.5万亿吨,是大气中碳含量的两倍,而它们正在通过山火释放出来。换句话说,如果森林继续起火,永久冻土进一步融化,即使是全球齐心协力减少碳排放也将无济于事。

大量的碳原本被锁在北极森林的树木、落叶层和土壤中,如今通过火灾释放到大气中

相比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北极圈的原始环境对于全球变暖尤其敏感,升温速度可达到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倍,因此北极圈可以看做是全球气候恶化的警报器。事实上,除了北方森林在今年遭受重灾,南半球的情况也十分堪忧。今年8月,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逊地区发生了自201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森林大火,涉及巴西、玻利维亚、秘鲁和巴拉圭多个国家。其中,巴西的朗多尼亚州火势尤其严重。由于起火点过多,而巴西政府迟迟不肯采取灭火行动,最终导致火情加剧。

巴西国家太空研究所在8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巴西发生了近7.3万起火灾,比2018年同期上涨83%,其中超过半数都出现在亚马逊雨林地区。这一消息在社交媒体发酵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震动。地处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起火原本并不奇怪,但从此次火灾的起火点数量、频率和地区分布来看,“人祸”比“天灾”的成分要多。有专家指出,这些火灾多数是农民或牧场主引起的,他们为了开垦新的丛林以供放牧,或重新清理以前砍伐的土地,会使用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近年来,巴西右翼政府亲开发、松监管的政策导致农民和牧场主越来越肆无忌惮地砍伐和烧毁雨林,才使得势态失控。在大火持续燃烧近一个月后,巴西总统博索纳罗终于迫于国际压力,下令调军队去灭火。

亚马逊雨林伐木工和农民烧荒的浓烟

在有关巴西大火的争论中,博索纳罗从始至终态度强硬,从一开始表示大火是天灾而非人祸,到指责环保组织“故意纵火”,再到之后拒绝法国提出的国际援助,称马克龙抱持“殖民主义者心态”,一再挑起国际社会的愤怒。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卫星资料显示每分钟就有一个足球场面积的雨林被砍伐清理时,博索纳罗没有谴责这些行为,反而主张通过开发环境获得经济增长,其“采掘主义”损伤的正是对保护亚马逊雨林起到关键作用的当地原住民。讽刺的是,就在前几日,博索纳罗宣布即将授权在原住民保护区开展采矿活动,并鼓励原住民开展商业化种植活动。正如澎湃此前撰文指出的,当博索纳罗声称西方对亚马逊的关注是“殖民主义的回声”时,巴西自身恰恰未完成“去殖民”——持续掠夺原住民土地的定居者殖民结构,同时反过来支持殖民地式的种植园经济,生态危机在劫难逃。

由于政府领导不力导致火势蔓延的并非只有巴西。目前,澳大利亚东海岸正处于一片火海之中。极度干旱的气候使昆士兰州东南部和新州北部地区每年10月到次年3月都处于最危险的山火季,而今年的危险程度是“史无前例”的。11月11日,悉尼地区在历史上首次发出最高级别的“灾难性”火灾预警,进入12月后,仍有40多处火场未得到有效控制。在烟雾弥漫的悉尼,空气污染指数一度冲破2500,澳大利亚全国多地打破了45°的高温记录。民众普遍反映,这是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对山火和气候危机无动于衷的结果——不仅对增加救援的呼声不以为意,还拒绝使用联邦空军运输机投掷水弹。据《卫报》报道,目前火灾已造成6人死亡,多人受伤,超过750处住所被摧毁。

12月11日,悉尼CBD爆发两万人大游行,抗议总理莫里森对山火无动于衷。图片来源:Christian Gilles

相比之下,美国加州在10月下旬对山火的应对稍显有力。从发起预警到控制火情的两周内,加州近10万英亩的森林被野火烧毁,数十万人被迫撤离家园,但所幸无人员伤亡。除天气干旱的因素外,加州山火频发最大的原因是当地电力公司的输电线极易被强风吹断,引燃电线下面的枯树杂草。今年,北加州的太平洋瓦斯与电力公司(PG&E)和南加州的爱迪生电力公司(SCE)提前采取措施,在强风吹起之前便断电,但由于风力太过强劲,电力供应还是比原计划时间推迟了五天才恢复,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从总体上看,这次山火造成的损失比往年要小得多,但富有经验的加州人已经在应对逐渐变长、变强的山火灾难中感到越来越吃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最大的几次火灾呈现出一致的形态:原本就存在的山火季候在人为因素下变得愈发复杂,而全球变暖增加了大火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在巴西和澳大利亚的火灾事件中,很大程度上,领导人的不作为致使救火行动一再延迟,而承受这一后果的是处于火灾核心地带的民众。澳大利亚总统莫里森曾表示,“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之间的联系”没有“论据”,将它直接与任何火灾相联系都是“不可信的建议”;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在加州大火后将损失归结为森林管理不善,并威胁要削减加州应对大火的援助资金。此类声音不仅是对科学的无视,也是对现实的无视。可以预料,在未来越来越极端的气候面前,它只会成为大火的助燃剂。

4、工业肉类的生产与消费

关键词:全球肉类产业的扩张、“人造肉”上市、盒马鲜生大规模丢弃临期食物

在此次亚马逊雨林的砍伐和烧荒问题上,有声音质疑这与全球牛肉需求增加有关。日前一项新的分析显示,亚马逊被砍伐的雨林中约有70%已转变为牧场。另一个值得玩味的数据是,在今年夏天发生的大火中,牛肉产区的大火比亚马逊其余地区大三倍。

事实上,肉类产业的扩张与土地欺诈、森林砍伐和非法“烧林变牧”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早已被研究人员指出,但随着世界各地的家庭肉类消费不断增加,农业和畜牧业对巴西等肉类生产国造成的环境破坏长期被贸易带来的商业利益所掩盖。根据大宗商品贸易研究组织Trase的数据,巴西牛肉年出口量大约140万吨,估计由此导致6.5万到7.5万公顷的森林被砍伐,而中国是巴西最主要的肉类进口国之一。

图片来源:Trase

仅仅通过决定每顿饭吃什么,人类就可能对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破坏,这并非危言耸听。在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期间,来自全球各地的50多名科学家在一封公开信中发表了对畜牧生产的严重警告。他们指出,畜牧业是导致全球变暖增长最快的因素之一,这主要归因于两方面的影响:牛羊等牲畜排放大量甲烷,以及为了扩大牧场种植喂养牲畜的谷物导致森林被砍伐破坏。从1990年到2017年,全球肉类、牛奶和鸡蛋的产量已从7.58亿吨增加到12.47亿吨,而反刍动物的肉类对气候的破坏是植物性食物的10到100倍。因此,这些科学家一致认为,为了应对气候紧急情况,畜牧生产需要在未来十年内达到顶峰,人类要尽快摆脱对肉类和动物蛋白的依赖,转向植物性饮食。

从这一角度看,“人造肉”有望成为人们未来的主流食品。今年4、5月,美国最主要的两家植物型肉类生产商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分别与连锁快餐品牌汉堡王和肯德基合作,在旗下各大餐厅推出人造肉汉堡。随后,“人造肉”这一概念在全球引发热议。在接下来几个月,泰森(Tyson)、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雀巢(Nestlé)等食品公司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肉类替代品,包括以植物制作的汉堡包,肉丸和鸡块等。在中国,首先是今年9月烟台双塔食品与珍肉合作推出人造肉月饼及馅料。10月,金字火腿又推出国内首款人造肉饼,预售价为118元/2盒,每盒220g。

Impossible Foods与汉堡王合作推出的人造肉汉堡

尽管这些从大豆、豌豆、小麦等植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可以制作出外观、口感上接近真肉的食品,但很多消费者仍然对“人造肉”持质疑态度,认为没有必要为了同样的口感付出更高成本。在“央视财经”微博账号9月发起的在线投票中,有超过一半(55.6%)的人选择“只吃真肉”。从目前国内外各大品牌的销售情况看,人造肉食品还没有成为市场中的“爆款”,但随着未来成本逐步降低,其前景仍然可观。

另外,今年11月,南京农业大学肉品中心发布消息称,该校教授周光宏团队已研发出中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它由猪肌肉干细胞经过培养后产生,因此是可以食用的“真肉”。考虑到未来人类可能面临粮食短缺、食品安全、土地污染等问题,该技术可以用来提供动物蛋白生产来源。但就目前而言,干细胞培养肉的相关技术尚未成熟,成本也十分高昂,距离商业化还有一定距离。

在食品消费的另一边,是普遍存在的食品浪费现象。正如我们在今年9月“盒马鲜生大规模丢弃临期食物”的事件中看到的,人们对食物浪费问题的意识才刚刚萌发,想要彻底改变现状,需要的不只是改变观念,而是协调整个食品消费价值链中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生产商、餐饮业、超市、消费者等,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5、海洋环境

关键词:海洋变暖、塑料与微塑料污染

很大程度上,海洋是缓解地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渠道。自工业革命以来,海洋吸收了全球变暖造成的90%以上的额外热量和近四分之三的二氧化碳,如今已经濒临其承受力的极限。IPCC的第五次报告显示,近几十年来,海洋正在加速酸化、变暖,这与气候变暖加速的事实是一致的。除此之外,海水的脱氧及富营养化问题还将进一步改变海洋生物的群落结构和沿海生态系统,从而对人类的渔业供应、旅游业、经济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相比碳排放对海洋环境造成的破坏,人类直接丢弃到海中的污染物更加显而易见。在世界各地的海岸线上,堆满了游客丢弃的烟蒂、塑料袋,以及食品和饮料包装,这些海洋垃圾常被海洋生物误食,甚至经由食物链抵达人类的餐桌。其中,塑料是海洋垃圾中占比最大的。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每年大约有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都有一辆装满塑料的垃圾车向海中倾倒。而过去20年间,塑料微粒、塑料微珠和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正在使这一问题雪上加霜。

印尼巴厘岛海滩上的垃圾。图片来源:联合国环境署 / Shawn Heinrichs

所谓的塑料微粒和塑料微珠指的是直径分别小于5毫米和1毫米的小颗粒塑料,它们被统称为微塑料。由于尺寸极小,它们几乎是隐形的存在。此前,研究者用于海水分析的过滤网并未达到捕获微塑料的级别,因此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事实上,微塑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许多牙膏和洗面奶等个人护理产品中都会添加微塑料来达到去除污垢和角质的功效,最终通过下水道和河流水网汇入海洋。近年来,美国、英国,以及瑞典、丹麦等欧盟国家已经明确禁止在化妆品中添加微塑料。近日,中国国家发改委也推出相关政策,预计从2020年起限制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用品。

今年8月发表于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介绍,在海洋之外,微塑料还被发现存在于德国多地、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以及北极地区的雪中,这意味着,微塑料很可能已经进入大气循环系统。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人员也指出,美国落基山脉一带出现过“彩色塑料雨”。

现有研究表明,微塑料也广泛存在于人们的饮用水中。尽管目前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尚不明确,但遏制全球塑料污染的上升趋势仍是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同时,世卫组织建议饮用水供应商和监管机构完善废水和饮用水处理系统,优先过滤和清除对人类健康有已知风险的、肉眼更不易察觉的微生物病原体和化学物质,这样,微塑料的潜在风险也能随之消除。

结语

这篇盘点由全球各地在过去一年内发生的自然灾害、科学家的数据分析、国际环保机构提供的报告和政府的最新政策串联而成,它们描述的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现状,但同时也指向过去与未来。

这些事件并不特殊,譬如海平面的升高、物种的灭绝、频繁造访的火灾和极端天气等,它们几乎每年都在发生,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正在从过去的少数、分散、相互独立变得越来越普遍、密集和环环相扣,人为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如今当我们在讨论全球变暖这一核心议题时,已经不只是在讨论单纯的气温升高或碳排放增加,而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知识体系。它可以牵涉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一个地区的物质资源,或者一种产业的运营模式,它还与每个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现有的大量研究足以说明一个科学共识:全球变暖真实存在,且情况十分紧迫。截至2019年,全球平均气温已经较工业化前时期升高了1.1°C,首批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已经出现。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位于太平洋、地中海、印度洋等地的小岛屿国家,它们是世界上碳排放量和污染量最小的几个国家,也是在气候危机到来时防御能力最弱的国家。当世界各国为不同的利益与分工一再推迟减排计划时,这些国家却不得不在等待中付出高昂的代价。

联合国曾在今年6月警告称

,目前全球正面临“气候种族隔离”(climate apartheid)的难题。换句话说,气候变化将对生活贫困的人们产生最大影响,但同时也会威胁民主和人权。未来十年,预计有1.2亿人会因气候变化陷入贫困。正如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环境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在《气候赌场》一书中所言:“全球变暖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决定性的问题。作为形成人类与自然在无限未来的轮廓的一种力量,全球变暖应该与暴力冲突和经济萧条等同视之。”

“气候种族隔离”意味着气候变化将对生活贫困的人们产生最大影响,但同时也会威胁民主和人权。图片来源:RNZ / Ana Tovey

在这样的背景下,忽视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不会减轻未来发生危机的可能,它只会让危机更快到来。目前正在全球进行的环保抗议活动可被视为摆正公众认知的重要力量,但仅有公众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我们在格雷塔·桑伯格的气候运动和“反抗灭绝”的行为艺术中看到的,这些行动的终极目标是将环保纳入政治议题,只有通过环保政策的落实,一个国家才有可能改变整体的治理模式。

那么,什么样的环保政策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呢?近日,来自全世界153个国家的超过11,000名科学家在《生物科学》发表一份联名报告指出,人们应该立即在以下六个领域采取行动:

能源:政客们应该征收足够高昂的碳排放税,阻止使用化石燃料。他们应该停止补贴化石燃料公司,实施大规模节能措施,同时用可再生能源代替石油和天然气。

短期污染物:包括甲烷、氢氟烃和煤烟。限制这些污染物排放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让短期变暖趋势放缓50%。

自然:停止开垦土地,恢复森林、草地和红树林,这些植物都有助于吸收二氧化碳。

食物:需要改变饮食结构,让人们多吃植物产品,少食用动物产品。减少食物浪费也很重要。

经济:减少经济对碳燃料的依赖。

人口:需要稳定全球人口数量,目前每天增长约20万。

需要强调的是,全球变暖不是一个国家性的课题,它需要全人类一致的参与。在2020年新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到来前,我们有理由呼吁国际社会担负起重任,那也将是每一个在地球上生存的个体理应为自己的未来担负的责任。

Copyright © 2020江苏格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2020068110号